必威BETWAY母婴护理人才培养方案范例6篇

2024-02-13 00:54:10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必威BETWAY官方网站摘要:《围产期护理与儿童健康支持》是根据我校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而设置的课程。教学内容为产科、儿科护理,教学中注重工学结合,通过模仿实际工作环境,设置情境、案例、角色扮演等方法,学、做一体,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同时兼顾护士职业资格考试要求,并注重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和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际工作任务融入教学内容,把素质教育、职业能力教育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现将我校《围产期护理与儿童健康支持》课程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及思考简述如下:

  通过设置情境、案例、角色扮演,将所学知识与临床紧密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当学习异位妊娠(宫外孕)章节时,首先展示一个案例,患者,女,25岁,停经45天,突然剧烈下腹痛,面色苍白,少量出血,急诊入院。让同学们思索讨论,然后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宫外孕患者的急性出血表现,是妇产科急症之一;利用图片阐释宫外孕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抢救护理要点,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记忆。再如,当学习产前检查章节时,需为患者进行骨盆外测量,让同学们分别扮演患者,测量出自己的骨盆径线,通过了解自己骨盆的情况达到掌握骨盆外测量方法和径线值的目的。再是利用教学实验室、教学模型来设置一个情境,如模拟分娩过程、四部触诊、胎心监护和新生儿的护理等,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既掌握了相关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临床产、儿科已经成为重要且高风险的科室,有统计指出,产儿科纠纷、事故发生率为医院之最。同时由于母婴的特殊生理属性,健康指导、健康教育始终贯穿其中,要求护士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高度的责任心。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临床治疗护理过程中,部分护理人员缺乏与患者和家属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回答简单、生硬,易引起家属的反感;同时对孕产妇在分娩过程的疼痛、焦虑、恐惧等未能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指导和人文关怀,使其不满而遭投诉。另外,产儿科护理有别于其他专科护理,产儿科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是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向年轻的父母传授有关育婴知识和技能及相关保健知识。尤其是现代产科护理特别强调健康教育和自我护理的观念,要求产科护士为孕产妇及其家庭提供促进健康、自我护理、预防疾病等方面的知识和具体措施,增强护理对象自我保健的知识和能力。所以沟通是护士和患者进行交流的一种治疗性护理技术,是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方法。

  因此,我们在教学情境中要注重语言交流,强调用语准确恰当,不要用一些忌语如再见、欢迎您等;语调、语速适中,通俗易懂,同时还可配以非语言沟通,包括手势、姿态、面部表情、眼神、触摸等,让患者及其家属能明白护士所传授的内容,使患者增加安全感,缩短彼此的距离,减少误会及冲突的发生。可利用临床上成功的例子加以引导,教会学生一些交流沟通的技巧,如在学习产后母婴护理时,产科护士需为产妇做母乳喂养宣教,要用通俗的语言,尽量少用医学术语,用温和的语调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和喂养的重要性并动手演示,教会产妇掌握正确的哺乳技巧。再如,有一位临产的初孕妇,即将为人母,既兴奋又紧张,责任护士主动与其沟通,充分了解她的心理变化和需求,介绍科室的环境、设备,医护的技能和整个分娩的过程。听完护士的介绍后,这位初产妇的眉角一下子就舒展开来,并于当晚积极配合助产,顺利地分娩出一个男婴。

  在临床实际工作(包括产程观察、接产、产后出血、新生儿复苏、婴儿护理等)过程中,若责任心不强,就会造成观察病情不细致、母婴出现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等情况。例如一名产妇产后2小时回病房,助产士与病房护士交接病人,在病房护士按压病人的子宫时,出血约500ml,立即对病人进行抢救,才使得病人转危为安。这名助产士工作有明显的缺陷,在产房观察病人不到位,未按要求15~30分钟按摩子宫,以致造成病人大出血。假如病房护士交接不认真,或者过于相信助产士,后果可想而知。还有的病人由于护士产程观察不到位,致使婴儿分娩于病房、厕所或待产室中,造成母婴的损伤。临床的例子很多,如果护士缺乏慎独精神,不严格执行各项规程、制度,极易出现用错药、抱错婴儿或婴儿滑落、跌伤及婴儿沐浴水温过热导致烫伤等。我们在教学中应时刻把这些内容作为常规渗透进去,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

  临床产、儿科工作急,产妇、儿童病情变化快,容易造成工作忙乱,解释工作不细致,处理不及时,患者恐惧,家属焦虑,易产生对医护人员工作的误解与不满。同时分娩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容易出现医疗纠纷。在教学中,要始终强化安全意识,告诫学生只有提高业务素质、提高服务意识和应急能力,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等,才能防止差错及事故的发生。我们经常这样教育学生,临床上出现医疗事故,如果是医生的责任,有医疗技术的原因,也有责任心的原因,医疗技术的原因可以谅解,因为医学科学性很强;如果是护士的责任,医疗技术的原因基本上可以排除,都是责任心不强造成的。而责任心不强造成的责任事故是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的,授课时应始终贯穿法制教育,列举一些临床的医疗事故案例,如深圳妇婴医院的感染事件、天津蓟县妇幼保健院多名婴儿死亡案和我们身边的一些案例等。在学习新生儿护理管理章节时,对新生儿的安全管理可联系到临床抱错婴儿、丢失婴儿的案例,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从而进入临床工作后懂得怎样维护病人及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围产期护理与儿童健康支持》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上述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更加积极认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了团结协作能力,增强了职业感受力,理解了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树立了职业风险意识,让学生感悟到在产儿科这个特殊的护理工作环境中,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同时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善于与病人沟通交流,给予患者和家属人文关怀,真正做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这样才能提高护理质量。而教师的任务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相关知识、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护理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面对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要积极进行护理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服务于人民,造福于社会。

  [1]石一复 周郁鹤 重视妇产科医疗安全,妥善处理纠纷[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705。

  [2]唐弋 子桂云 郑丽娜 等 护生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华护理杂志,1997必威BETWAY,32(11):650。

  近几年我国艾滋病相关检测数据显示,妇女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的比例,由1998年的15.3%上升至2004年的39.0%和2006年的47.8%,尤其是正值生育高峰期的年轻妇女艾滋病患者率增高,艾滋病的母婴传播危险性增大,导致婴儿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快速增加[1]。而通过母婴传播占全世界婴儿和儿童HIV病毒感染的90%以上,是15岁以下人群感染HIV病毒的主要途径[2]。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提出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PMTCT)中的4个措施其中两项:预防感染的孕产妇艾滋病传播、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关怀和支持[3]。母婴阻断护理干预措施能否得到确切的落实,对阻断效果也至关重要。现对HIV感染产妇母婴阻断的护理支持综述如下:

  1.1有关调查显示[4],护理人员对AIDS传播知识的回答正确率只有24%,相当一部份医护人员缺乏对AIDS知识及母婴传播知识的了解。HIV感染孕妇的健康教育对产科护理人员是一个新的领域,所以护士在进行相关临床实践之前必须接受系统的培训,并对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发病特点、治疗进展等有全新的了解,这样才能胜任这项艰巨的工作。

  1.2HIV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垂直传播,一般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而且HIV也很脆弱,对很多化学消毒剂都很敏感,离开人体后很快死亡[5]。由于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在我国相对滞后,产科的护理人员接触血液、体液和分泌物的机会最多,因此,做好护理人员的标准性预防,增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提高对HIV职业暴露的认识。尽可能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6]。199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检测系统报告证实为职业感染HIV的医务人员已有28人,其中12人为实验室工作者,11人为护士,3人为医师,2人为其他卫生工作者。我国目前无医务人员职业感染报告,但随着HIV感染者增多,加强职业防护十分必要[7]。尽管有调查[8]表明,被针头刺破而感染HIV几率为0.33%,破损黏膜接触感染的几率为0.09%,但艾滋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愈药物,感染后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标准预防”是减少感染发生的关键。

  艾滋病母婴传播可以在妊娠(主要是孕晚期)、分娩或哺乳过程中,通过胎盘、母产道、母乳喂养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有研究发现,妊娠、分娩至产后2年的各个阶段,艾滋病病毒的母婴传播率并不相同,孕O-14周为1%,孕14~36周为4%.孕36周~分娩为12%。分娩时的传播率为8%~12%,而分娩后婴儿0~6月龄传播率为7%,7-24月龄为3%。总的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同母乳喂养的时间长短有直接的关系,非母乳喂养的传播率为20%-25%,母乳喂养6个月增加为25%~30%.母乳喂养18~24个月为30%~35%[9]。Ogundele等[10]研究认为,多种因素可能影响HIV的母婴传播,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病毒株、母亲病毒载量、分娩方式、破膜、喂养方式。

  所谓母婴阻断传播就是利用药物和其他方法以避免母体中的HIV直接传染给胎儿、新初生儿(婴儿),发展中国家的调查表明,如果没有任何干预措施,母婴HIV的传播几率是25%~40%(有的统计是30%~50%,美国为20%~30%,欧洲为15%,非洲约为50%)。也就是说,最为严重的情况是,如果母亲是HIV阳性,孩子有50%的可能会感染HIV[11]。国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孕产期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如对孕产妇进行HIV咨询和检测服务;为有意愿终止妊娠的孕妇实施终止妊娠手术;为继续妊娠的孕产妇提供抗病毒药物治疗;分娩时避免增加HIV感染危险的操作;为HIV阳性母亲所生婴儿提供人工喂养指导和HIV检测服务等,可使HIV母婴传播的几率下降到8%,在欧美地区甚至可以达到2%[12]。终止妊娠是阻断HⅣ经母婴途径传播的重要措施,国内多项研究也表明该措施是各地阻断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也是最经济的方式[13]。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工作,可以使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从30%~50%降低至2%~3%以下[14,15]。

  妊娠期间HIV阳性孕妇进行抗病毒治疗,必须同时考虑两个相对独立但是又密切相关的问题:其一是针对HI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另外是降低母婴传播的危险。对孕妇进行抗病毒治疗时,必须权衡抗病毒药物对孕妇、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16]。按WHO推荐的尚未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以及没有治疗指征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PMTCT用药方案服药,并签署服药知情同意书。方法:孕期+分娩期+产后新生儿齐多夫定(AZT)+维乐命(NVP)联合用药。孕产妇用药:妊娠28周开始口服AZT300mg,每日2次,至临产;分娩过程中每3小时口服AZTmg,至分娩结束;孕产妇临产后服NVP200mg,若24小时后仍未分娩,则于临产后给重复剂量NVP200mg。若选择性剖宫产,在手术前2小时服用NVP200mg[17]。新生儿服用AZT时间的长短受其母亲在孕期服药长短影响。当孕母服用抗病毒药≥1个月者,则新生儿服药1周;若孕母服药

  剖宫产避免了子宫收缩,胎盘滋养层破裂,游离病毒直接通过破裂的滋养层进入宫腔,减少了胎儿的皮肤、粘膜直接与母体血液或分泌物的直接,阻断了分娩期HIV垂直传播的危险性[19]。陈昭云等人调查结果显示实施HIV母婴传播干预措施,剖宫产和自然分娩HIV感染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是实施HIV母婴传播干预措施,对阻断HIV的母婴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掩盖了分娩方式对母婴传播的影响。其建议在实施母婴传播干预措施的地区,不主张将HIV抗体阳性作为剖腹产的指征。有研究报道,阳性产妇临产后再进行剖腹产,对预防HIV母婴传播没有明显的作用[20]。雷月梅等人经5年来经临床观察,剖宫产的传播率和分娩传播率并无多大差异,阻断成功主要是抗病毒药物的阻断作用;规范性用药,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病毒载量,产后人工喂养,是艾滋病母婴阻断的主要方法[21]。要求分娩者,应避免产科损伤性操作,如羊水穿刺、胎儿镜检查、宫内胎儿头皮电极监测、会阴侧切术、产钳或吸引器助产等可增加传播机会的操作。如果出现胎膜早破或临产早期出现胎膜破裂,应积极处理必威BETWAY,缩短产程。

  感染艾滋病病毒妇女生产的婴儿,不论其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是否阳性,都不应由产妇本人哺乳。因为婴儿的艾滋病病毒抗体可以是通过胎盘进入婴儿血液的母亲的抗体,并不表明婴儿已受到感染,如果吸吮母乳,则有可能受乳汁感染[22]。国内外研究表明产后哺乳可造成垂直传播,AIDS感染的孕产妇哺乳可使新生儿感染危险高达14~20%[23]。有学者认为母亲处于HIV感染初期时通过母乳HIV传播率最高[24]。而混合喂养,由于食物可使婴儿肠道发生过敏和炎性反应,更易于HIV的感染[25]因此,应在充分咨询的基础上,帮助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权衡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利弊,对婴儿出生后的喂养方式做出正确的选择。提倡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和杜绝混合喂养,无条件人工喂养时保证母乳喂养,并尽可能缩短时间,不超过4个月[26]。

  自1981年发现第一例AIDS病人以来,AIDS就是全球公认的最受歧视的疾病[27]。由于艾滋病的特殊情况,大多数HⅣ阳性孕妇往往悲观、失望、孤独、害怕,对生活缺乏信心,又要承受社会歧视的压力。有的害怕被丈夫抛弃,特别是丈夫为HIV阴性者。另外,患者普遍担心新生儿的健康,担心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如:胎儿是否因此而畸形、是否会影响智商发育、是否会受到感染等。得知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一般孕产妇都会出现情绪激动甚至行为过激等情感问题,这时出现担心和害怕等问题是一般人正常反应,医护人员应允许其情感发泄并对此有足够理解、同情和尊重,应更加注意使用良好的交谈技巧,热心帮助产妇寻找与伴侣和/或家人共同承担责任的方法,积极帮助从社区中得到相关支持和照顾,与产妇讨论如何养育婴儿等问题,以帮助产妇放下思想包袱,积极面对生活。护士给以病人情感支持,把信息支持作为一项重要的护理工作,帮助其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掌握自我护理技巧,对HIV感染者进行心理咨询可以减轻他们的抑郁程度[28]。

  产妇出院时,护士对产妇及其家属宣传国家对艾滋病患者“四免一关怀” 的政策,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传染他人,定期到医院复查,指导用药以及定期对婴儿行访视,定期进行HIV抗体的检测等。由于社会仍然存在对艾滋病的歧视,HIV感染的产妇不愿将感染的情况向外人泄露,防止对其及婴儿带来心理上的伤害,造成部分产妇出院后失访。王临虹等调查显示89.29%的孕产妇希望其所生婴幼儿获得随访服务,但只有58.93%的婴幼儿得到过随访服务,其中51.52%的婴幼儿在出生后3个月内得到首次随访;怕别人知道自己的感染情况是不愿意接受随访的主要原因;近7%的孕产妇不愿意或不知道要给所生的婴幼儿进行HIV抗体检测[29]。石安萍等人对74例HIV感染妇女及其婴儿随访情况调查中,已结案74例中,母婴失访4例,失访率为5.4%,均为少数民族。失访案例中,1例因母亲遭家庭遗弃而出走,3例拒访,其中1例为外籍妇女[30]。汪华等人在玉溪市红塔区对HIV母婴传播阻断方面采取个性化综合干预措施,30例已经分娩的产妇和30名婴儿无一例失访,10例配偶未感染HIV的家庭无一破裂,13例婴儿排除HIV感染,17例正在随访中[31]。不让1例产妇失访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艾滋病(AIDS)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梁淑英等人调查显示:HIV/AIDS影响者患者个人及其家庭社会活动的多个方面,使其就业率下降,社会交往频度降低,家庭完整性受到破坏,对患者个人及其家庭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32]。家庭成员是HIV感染者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特别是配偶的存在,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正面的影响,护理人员注意发展护患关系,掌握交流技巧,评估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提高心理、精神支持的有效性,加强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社会心理支持,使其树立信心,正视目前的困境,健康成长,最终融入到社会中去。

  [1] 马桂林,代涛.中国艾滋病流行趋势的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5(7):627~628.

  [2] 李瑶,孙洪丽.孕产妇HIV母婴传播阻断情况调查.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5):6204.

  [3] 王临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5] 徐丽.AIDS护理工作中的职业防护.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6):732.

  [7] 梁华,刘蓉.HIV职业防护措施探讨.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8):2558.

  [8] 郝彦娟,王明芳,徐丽华.产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及预防策略.护理杂志,2007,24(8B):62-63.

  [9] 王临虹,王爱玲,方利文,苏穗青,乔亚萍.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流行状况与预防.中国妇幼保健,2005,20(3):350.

  [12] 王爱玲,乔亚萍,苏穗清,等.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情况及对策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3):1766.

  [13] 刘学周.实施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的卫生经济学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8,21(11):45-47.

  [17] 姜会芝.护理干预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效果的影响.中外健康文摘,2011,8(12):306.

  [18] 桂秀芝.母婴阻断技术与HIV阳性母亲母婴传播阻断.中国实用医药,2008,3(2):114.

  [19] 庆山,阳豫,刘文兴等.妊娠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孕妇围生期管理模式的探讨.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08,4(1):17.

  [20] 陈昭云,安源.实施预防HIV母婴传播措施效果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12(6):506.

  [21] 雷月梅,商玉林,商道峰.艾滋病孕产妇分娩方式对婴儿传播的临床观察.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2):7.

  [22] 敖巧敏,万九菊,韩莉芳等.产科病房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预防.健康教育,2007,4(3):194.

  [23] 高丽萍,李志忠,李学忠等.奈为拉平阻断艾滋病病毒孕产妇母婴传播.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6,17(6):344.

  [25] 王哲,李雷,施建春等.河南省艾滋病母婴传播可疑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5):335.

  [26] 王善风,田宏.预防HIV母婴传播的策略.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6,13(5):2.

  [28] 武英,张福杰,金水高.HIV感染者心理咨询前后抑郁状况比较.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03):221.

  [29] 王临虹,方利文,龚双燕.等感染HIV的孕产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需求与障碍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12(1):10.

  [30] 石安萍,李燕,郭光萍,等.感染HIV妇女所生婴儿随访情况分析与对策.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9):2684.

  [31] 汪华,李征雄,赵玉萍等.HIV母婴传播阻断个性化综合干预措施效果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6):25.

  [32] 梁淑英,郭金玲,王宇明等.艾滋病对患者个人及其家庭社会影响的调查分析.医学与社会,2007,20(9):3.

  1.对照组-传统教学法选择我校2013级护理专业84名护生为授课对象,分成两个班进行母婴护理学的教学。教师按照传统教学的要求,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认真制定课程授课计划,认线课时课堂教学均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12学时的实验课在实训室进行,先由教师示范操作,然后由学生模拟操作练习。2.实验组-情境教学法选择我校2013级79名护生为授课对象,分为16组进行,实验组均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情境教学过程,所有教学内容完全在实验实训室进行,每一次课均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在实验实训室情境中对母婴护理学进行理论讲授与操作演示;二是学生在实验实训室中练习护理操作。将学生每4~5人分为一组,组内学生轮流扮演医师、护理人员、患者,将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模拟练习,加强对母婴护理的理解。并能写出护理病历,制定护理措施,完成护理操作,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遇到疑难问题可以问带教老师,最后主课老师总结。对照组、实验组两组学生教学同一阶段进行,教学大纲、授课内容、使用教材、授课课时等完全相同[3]。只有教学方法及在该方法指导下的课程授课计划、教案不同。

  一是比较两组学生的平均综合考试成绩。综合成绩理论、实践各占50分,两组考核的理论试题均由同一题库中随机抽取,实践考核均由三位老师做评委分别评分,取其均值。二是对实验组学生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母婴护理教学情境教学法教学的反应和评价。共发放问卷79份,有效回收率100%。

  比较两组学生综合成绩,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采用t检验分析。实验组学生问卷调查,用赞成率(%)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组母婴护理学平均综合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详见表1)。实验组学生对母婴护理学情境教学法12个方面进行评价,赞成率最高达98.73%,最低为88.61%,平均赞成率94.20%(详见表2)。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母婴护理学教学,深受大多数学生欢迎和赞成,教学效果较好,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值得在母婴护理学教学中广泛运用。

  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政策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就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将迎来二胎潮,“二胎经济”逐渐显现,在其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职业,如育婴师、营养师、早教师等。由于目前我国母婴护理还未形成连续服务体系,使得从医院到家庭的过渡过程中,母婴护理出现服务缺口,因此育婴师等专业人员的社会需求逐渐增大。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中职卫校可以利用自身医学院校优势,将学科教学与职业培训相融合,不但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掌握一项实用技能,还能使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

  育婴师是指对0~3岁婴幼儿进行生活照料、日常生活保健与护理、教育,辅助家庭完成科学育儿工作的人员[1]。育婴师的主要职责是育人必威BETWAY,不同于保姆和保育员,其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全面掌握0~3岁婴儿的生理、心理生长发育相关专业知识,清楚不同年龄段婴儿的言行、思维和情感方式,懂得与婴儿相处和沟通的技巧,能够适时开发婴儿潜能。目前社会上从事育婴工作的人员文化素养普遍较低,大多数只接受过短期培训,缺乏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尚未达到行业标准,这就使得该行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更为迫切。中职护生通过在校系统学习,已具备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职业道德,若从事育婴工作,将会获得早教机构和家庭的青睐。故护生可以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增强育婴师职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选择我校2013级护理专业4个班220人进行调查,均为女生,年龄16~19岁。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4项:了解育婴师行业、毕业后有意向从事育婴师工作、愿意学习育婴师工作内容来增加就业竞争力、认为有必要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加入育婴师培训内容。每个项目分“肯定”和“否定”两个选项,在符合实际情况的选项上打“√”。统一发放问卷,当场回收,回收率100.0%。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护生对育婴师工作了解不深,真正想成为育婴师的较少,但90%以上的护生意识到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中职护生想进入大医院做护士难度大,学习育婴师工作内容可增加就业砝码,毕业后可从事护理、育婴师或月嫂等工作,故有必要将儿科护理学教学与育婴师培训相融合。

  由于目前我校尚未取得育婴师培训资格,故有必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融入职业培训。育婴师培训内容包括育婴员职业道德,婴幼儿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生活照料、日常生活保健与护理、婴幼儿教育及家庭教养指导等。这与儿科护理学许多知识点是相同的,故可以将二者有机结合,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融入育婴师培训,强化对护生育婴师、营养师等职业所需技能的培训,并建议其参加相应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增加就业竞争力。只有培养出集儿童养育、预防保健和疾病护理于一体的高素质新型儿科护理人才[2],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

  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在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今天,儿科护理学教学目标不应局限于使护生掌握疾病患儿护理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儿童生长发育评估与保健知识,培养护生护理评估、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能力也同样重要[3]。故儿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应为:能够认识婴幼儿生长发育和心理发育规律、特点,能进行婴幼儿生活照料、预防保健、教育、家庭教养指导等,会分析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社会、家庭因素,能对各年龄段儿童进行全面健康评估,可为儿童及家庭提供健康教育与指导,能对疾病患儿进行专业护理。

  我们现用的《儿科护理学》教材,儿科疾病护理内容占了80%,儿童生长发育评估与保健内容仅占20%,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日常护理保健内容偏少,课程设置偏重于对疾病的护理,服务对象没有突出全体儿童,忽略了健康儿童日常的身心保健,不适应新医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儿科护理学课程设置,儿童生长发育评估与保健和儿科疾病护理内容各占50%,课程内容以儿童的健康需求为主线],提倡儿童教养、儿童保健与疾病护理并重。新的儿科护理学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与育婴师培训相融合的内容,如儿童生活照料、儿童教养、家庭教养指导等,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增强了其学习兴趣。在儿科疾病护理方面,以各系统常见病为主,突出病情观察和整体护理。调整后的内容分为6个模块,详见表1。

  实训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促进理论知识理解和巩固的重要途径。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育婴员工作实践性也很强,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故应重视实训教学。具体措施如下:(1)结合调整后的课程内容编写实训教程;(2)加大实训课学时比例,采用边理论、边实践教学模式;(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模拟病房和模拟社区环境,建立婴幼儿抚触室、游泳室、游戏室等,配备相关教学设备,为学生打造优良的实训环境,提高操作能力;(4)与早教中心、社区医疗服务站、幼儿园等建立合作关系,为护生提供见习场所,护生可以通过与婴幼儿接触、为其进行体格测量等活动加强实训,提高沟通技巧和适应社会能力,了解健康儿童的护理、保健和教养工作。

  新考核体系包括理论考核和实训考核两部分,考核评价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学习过程,强调对护生综合能力的评定。理论考核占60%,实训考核占40%。对每项实训考核都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内容包括用物准备、操作程序、对患儿及其家长心理状态和环境的评估、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交流、对患儿的关爱与保护等。考核形式多样,有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我校2013级护理专业4个班开展了儿科护理学教学与育婴师培训相融合的实践,课程结束后,采用自编问卷对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该教学模式是否激发学习兴趣,是否有助于提高操作技能、理论水平、沟通交流能力及拓宽就业面等。每个问题有“肯定”和“否定”两个答案。发放问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220份,有效率100.0%,护生对该教学模式满意度较高,学习效果较好。护理专业绝大部分为女生,女性有喜欢孩子的天性,教学改革大大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热爱专业课程学习。同时护理职业素质要求护生从入校开始就培养爱心、耐心、细心及责任心,这和育婴师职业要求完全相符,对护生今后就业大有益处。

  通过对儿科护理学教学改革,将学科教学与职业培训相融合,不仅激发了护生的学习热情、拓宽了知识面,还大大提高了其操作能力、巩固了理论知识,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就业提供了新选择。同时,教师也由以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者,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实现了师生双赢。

  推进教学改革是学校适应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只有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增强学生竞争力,获得发展空间。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育婴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

  [2]韦桂姬,莫江萍.对“双证制”教学提高护生儿科就业竞争力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2):8-9.

  一、各项工作指标:__年住院分娩产妇数___人,新生儿活产数___人,孕产妇死亡___人,新生儿死亡___人。

  一年来,在市卫生局的支持和__区政府的重视指导下,我科认真贯彻落实《母婴保健法》,以保障母亲和婴儿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标,以规范、强化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为措施,加强执法监督检查,逐步规范了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市场,提高了产科服务质量。特别是__年__月市局对我院的产科质量督查后,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了整改,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为了认真贯彻《母婴保健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全科工作人员执业行为,对全科人员进行母婴保健法规及政策的定期培训及考核。我们按照《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基本标准》要求,对科室设置、设施设备、人员配备等方面进行自查与考核,对全科人员进行母婴保健技术培训,努力提高我科工作人员母婴保健技术水平。对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人员进行了科内调查、考核。举办母婴保健技术规范、母婴保健法律法规、妇产科医疗安全等科内讲课。

  重视继续教育,今年送我科___名医生、___名护士参加__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资格考试,均取得《___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考核合格证书》。每年均派遣___名医生到三级甲等医院(__市人民医院)进修妇产科。对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孕产妇、围产儿死亡和出生缺陷安排专人负责登记、上报工作。为了控制男女性别比例失调,我科严格执行严禁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规定。并张贴醒目标志,制定工作制度和工作人员职责。

  根据___部《关于法律证件管理与使用___》,《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办法,__区卫生行政部门与公安部门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统一使用___》等法律、法规要求,做好出生医学证明发放工作。对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及时办理,办理时严格进行核对,控制错发、重发等问题的出现,必要时与当地户籍派出所进行沟通,取证。对补办《出生医学证明》进行了严格、规范管理,经调查取证等相关程序后,符合的给与出具相关证明送__市出生医学证明办公室(__市妇幼保健院)办理,对不符合坚决不予办理。

  在__年全区妇幼卫生工作会议后,我市召开了由各县区卫生局长、妇幼保健院(站)长,市直各相关医疗保健机构主要领导、科主任、保健科长参加的全市妇幼卫生工作会议,下发了《__市基层妇幼卫生工作规范化管理方案》、《__市基层妇幼卫生信息资料汇编》,各县区卫生局和妇幼保健机构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通过检查发现,大部分县区建立了孕产妇死亡、五岁以下儿童死亡、出生缺陷统计上报、评审、反馈制度,成立了孕产妇死亡评审委员会,市上每年___一次死亡评审,各县区每半年___一次死亡评审,找出影响当地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制定科学的干预措施;按期召开例会、降消项目工作得到重视,基层妇幼卫生三级网络建设成效显著。__、__县在起步晚、基础差的情况下,在基层网络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__县率先开展了孕产妇定点分娩,__/__/__县实行了合作医疗,有效地提高了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和《出生医学证明》发放率。

  产科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妇幼卫生工作重点,它不仅关系到孕产妇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关系到新生命的降生,关系到新生命的质量和未来,加强产科建设和质量管理,是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的关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__年__月__市开展柳州市区降消工作以来,随着住院分娩费用的减少。孕妇住院分娩人数的增加,我科更加注重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技术水平。

  人性化服务是一种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其目的是使病人在心理、社会、精神上处于满足而舒适的状态,减少或降低不适的程度。我科室一贯秉承人性化服务,与产妇心贴心,为她们创造一个温馨的分娩环境。

  我们所从事的妇产科护理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很强、并以特殊人群为服务对象的工作。在工作中,护理人员不仅要完成好护士的角色,还要承担病人的教育者、___管理者及咨询者等角色,而且孕产妇、病人家属、医生和医院管理者都对护士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态度提出了高要求,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身学习,以人为本、以产妇为中心实施人性化服务。

  当产妇走进病区,我们护理人员要以最甜美的笑容、最关爱的眼神、最体贴的语言面对,给她们更多的人文关怀,让他们体会到护理人员真诚的爱心。同时,全面推行一对一陪伴分娩。在分娩过程中由一个有助产经验的助产人员在产前、产时及产后陪伴产妇,特别是整个分娩过程中持续地给产妇以生理上、心理上、感情上、物质上的支持,大_大减少产妇心理及生理负担,使产妇在整个分娩过程中无痛、舒适、安全,减轻恐惧和疼痛对产妇身心的伤害。

  将人性化、心贴心的服务运用到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能使产妇感到人性关怀的温暖,并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我科自开展人性化服务以来,由于服务质量的提高,受到了产妇的广泛好评。新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不断改善人性化服务的服务方式,才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医院对__年新招聘员工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岗前培训教育,通过这次培训,我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转变,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确实受益良多。

  首先,通过此次培训学习,我对医院的现状、制度有了系统了解。同时也学习了院内感染等有关知识,收获丰富。其次,我进一步认识医疗岗位的特殊性。尤其李院长的讲话,对自己的任务和肩负的责任有更深刻的理解。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要想在护理事业上有所成就,要想在护理工作中立足和发展。就要做到以下几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掌握自己的工作职责,安心工作,端正思想,遵守院纪院规,踏实工作,互学互尊,不耻下问;时刻为病人着想,对病人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摆正自身位置。虽然护理工作者是一个非常的岗位,做不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也是重要和不可或缺的工作。

  2、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兢兢业业工作,刻苦勤奋学习,严格在工作和学习中要求自己,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一个人要实现他的人生价值,须不断付出努力。只有认真工作学习,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刻苦钻研工作技能,在工作中不断充实完善自我,才能实现理想。

  3、要有团队协助精神,在抢救病人时,大家齐心协力,我们才能更好地抢救生命。

  4、提高整体思想素质,我们不仅要严格遵守技术规范,还要崇尚学习,加强思想政治收养。

  短暂的培训结束了,但我受到的启迪和教育将对我以后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我会将此次培训所得的收获,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不辜负领导的期望,争取为医院护理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儿童保健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研究儿童的心理健康以及智力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幼儿生存和生长的基本环境是家庭,家庭是幼儿生存和发展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社会生态环境,为幼儿提供生存和生长条件的主要是父母,亲-子关系成为构成幼儿家庭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幼儿成长的关键因素[1]。父母的养育态度和行为是家庭中最主要和最活跃的因素。因此,父母的教育方法对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父母是养育儿童最重要的实施者,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的特点是最早、最亲、最密、最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育儿态度和育儿方式对儿童的成长影响至深。国外文献报道,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与父母的养育行为如拒绝、过度保护增多而情感温暖减少显著相关[4,5]。因此,从婴幼儿时期就让父母学习科学合理的养育方式,培养正确的养育行为,不仅可以增加父母对儿童疾病的预防,也促进了儿童健康心理行为的发展。在我国传统的儿童保健模式中,保健人员是唯一的实施者,父母家长只是一个被动配合的角色,并不能发挥主动作用。在这种模式下,只能在防病治病方面达到预期的效果(确实这个模式对中国儿童的身体健康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然而,儿童绝大部分时间面对的是父母,父母-特别是母亲采用怎样的养育方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0~3岁儿童心理发育特别迅速,从不会站立到独立行走,从不会说话到能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识世界,这些变化都是质的改变。因此,这段时间给予适宜的环境刺激和父母正确的养育方式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由于母亲在生育、哺乳等方面的天然条件决定了母亲比父亲在幼儿生长和发展中担负更大的责任。母亲作为幼儿的主要抚养者,其对婴幼儿的影响是最巨大的。出生后断脐使新生儿与母体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但在以后漫长的日子里仍需要家长科学合理的抚养和教育,才能使其天赋的各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3]。事实上,对达到儿童身心最优发展,尤其在幼儿时期和幼儿早期,母亲与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黄东明等人研究把母亲作为一个主要实施者加入到婴幼儿的保健中,使儿童保健人员-母亲-婴幼儿-儿童保健人员三者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循环体,不仅使保健措施通过母亲这个载体从医院延伸到家庭,而且让母亲掌握了正确的育儿知识,直接参与了孩子的保健,大大提高了父母的保健意识。研究显示,让母亲参与婴幼儿保健以后,孩子接受认知刺激量和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父母更加能够主动给孩子讲图画书上的故事,带孩子到动物园和公园,以及参加各类的培训班。丰富的教育环境刺激促进了脑部复杂神经网络结构的建立,以及智力的发展。另外他通过对母亲育儿行为的干预发现,实验组的母亲更能够用鼓励的方法教育孩子,例如从月子里就不会把幼儿捆的很紧,更能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的交流,并且善于用表扬的方式鼓励孩子学习,对孩子的犯错采用较为宽容的态度进行处理。婴幼儿期是身心发展最快速的时候,具有巨大潜能,在婴幼儿期给予正确的培植和开发,更能促使孩子的智能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作出卓越成就[6]。

  以父母为中心的干预即直接与父母接触,通过改变父母的育儿行为,提高父母的育儿技能,改善家庭环境中的社会心理刺激,达到最终改善儿童发育水平的目的,同时母亲从干预活动中也有所收获。由于以父母为中心的干预对父母育儿行为有较多的影响,因此更适合3岁以下的婴幼儿[7]。研究表明强调了母婴交流的重要性,也取得了显著效果。结果表明,在日常儿童保健中,特别是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方面,让母亲参加进来,在婴幼儿的保健中担当更积极的角色,这样可以有效促进母婴之间的交流,让母亲更多的了解孩子,从而促进母婴的感情交流。情绪和情感表达是人类心理体验的一个核心元素。从出生开始,它们就是幼儿活动和调节的一个主要特征。儿童期望通过养育者的情绪反应和情绪暗示,给他们提供理解周围所发生事情的信息。幼儿和儿童会敏锐地捕抓他们从养育者那里得到的暗示,并使自己与之协调。他们对于冷漠的信号尤其敏感。响应迅速、敏感的父母能激起孩子的信赖感,与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反之,感觉迟钝或者疏远的父母会培育出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严重影响孩子将来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调整[2]。

  然而,有研究表明,母亲的文化程度与母亲对儿童的拒绝、否定倾向得分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即母亲文化程度越高,负性情感教育越多,其原因是①母亲对子女的要求提高了;②经济条件可能更好了,子女容易形成依赖心理,与父母的希望相矛盾[8]。

  然而近年来,父亲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关注。虽然与幼儿在一起的时间大约只占母亲的1/3,然而父亲在幼儿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①父亲是幼儿重要的游戏伙伴;②父亲是诱导幼儿积极情绪的重要来源;③父亲与幼儿的共同活动和游戏对于幼儿认知、社会性和个性特征发展起重要作用;④父亲与母亲二者之间的角色和行为的差别,对于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均起同样重要的作用;⑤此外,父亲还会通过母亲为中介影响着母-婴关系。因此,让父亲更多的参与孩子的养育,不仅减轻了母亲的家庭压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9]。

  重视环境在儿童健康中的作用这里所指的环境是广义的,用生态学观点看待环境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如环境毒物包括多种有毒物质对儿童发育的危害,生存环境与脑发育关键期及脑功能间的关系,后天环境和经历在促进幼儿内隐学习的作用等[10].学校的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幼儿园教育要求要符合幼儿实际。对孩子使用批评要恰当,批评之后要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还应注意帮助那些内向的、具有自卑感的孩子摆脱否定情绪,重新建立自信,学会情绪表达。总之,在培养幼儿良好情绪时,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生理因素、性格、情绪表现和言行举止等特点进行个别的教育指导,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活动中提高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幼儿园在教学活动中,可采用多种方式,对幼儿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如在角色游戏中适当设置一些障碍,让孩子明白生活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不能因为一点点挫折就情绪低落。如果孩子遇到困难,教师适时的鼓励和支持就非常必要和关键,它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关心、爱心和期待。引导幼儿学会初步理解他人情绪、情感理解他人情绪、情感在人际交往中是相当重要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学会去了解他人的感受,使幼儿能从他人的语言、声音、眼神和手势等体态语中体会到欢乐与不安、痛苦与幸福,使幼儿具有初步的情绪识别能力,从而懂得如何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3]。

  要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给孩子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必要的活动时间。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如设宣传栏,板报定期更换内容,让家长随时能了解儿保知识。设立专门儿童休闲、娱乐室:休闲室内放置有电视,VCD定时播放儿童保健知识。休闲室内放置健康教育资料,儿童、家长可阅览健康教育资料,增加儿童、家长保健知识。

  我国真正开始重视儿童心理行为的研究虽然仅有一二十年的历史,但其发展非常迅速。儿童心理保健的任务是以优生为基础,优育为手段,促使社会和家庭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满足必要的物质和情感需要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规范的社会行为,高尚的思想道德以及健全的人格,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还应重视高危少年儿童的监护,对情绪和行为障碍患儿要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但目前要把心理保健作为我国儿童保健的常规任务还需要从人员培训、知识普及、心理疾病防治方案的制定与执行等方面加强努力。根据神经心理学原理提出儿童心理发育关键期在6岁以前,重视发育敏感期的存在有利于心理发育的促进[11]。

  因此,如何让家庭教育走出误区,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目前儿童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之一。同时有必要探讨一种更加适宜的儿童保健模式以充分发挥母亲、父亲及各种环境在促进儿童早期身心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孟宪璋,译.儿童异常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35-57.

  [5][6]陶国泰.婴儿期使心理发展和早出人才的关键[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2):108.

  [8]黄永兰,仇凤琴.父母文化程度与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5):311.

  [9]黄东明.母亲参与婴幼儿保健对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5):640-642.

搜索